Ellen Design

成长中的设计师,希望可以记录自己的思考,锻炼对于艺术、科技、设计的感知力。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它首先是一本摩托车自驾穿越美国中西部的游记。而内核,其实是作者对于现代科技理性的反思,对哲学二元论的反抗,以及对于良质(Quality)的追求。

改造摩托车是客观世界的过程,而行禅往往是思维上的活动。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其实就是作者想要提出一种应对现代科技社会的新价值观——将充满逻辑的理性和丰富的灵感创造力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创造出具有良质的产品。

不过我并没有完全理解作者对于良质形而上的思考。那一部分因为出自于斐德洛之口,思维的跳跃性也很大。所以这篇读书笔记,会更加侧重触及了良质之后,对科技生活的改变。


是什么把科技与人性分开?

放眼望去,生活缺乏美感的科技产品其实到处都是。尤其是在苹果重新定义科技产品之前,大部分人对于科技仍然是一种置身事外的状态。它不过是一种技术,帮助我们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而技术带来的愉悦和审美体验,很少成为技术从业者思考的内容之一。是什么将科技与人性分开,使得IBM,HP这样大型的企业所产生的产品充满了令人恐惧的复杂性。

作者提到了两种认知世界的差异:古典的与浪漫的。古典的人可以从非常理性的角度来谈论机械相关的事物,他们寻求事物基本的存在状态(underlying forms),他们理解各种零部件的关系、运用分析、组合来理解世界。浪漫的人感受事物的表象,通过想象力、创造力、情感和直觉来理解世界。骑摩托车是一件浪漫的事,保养摩托车就是一件古典的行为。

在古典的价值标准中,不加修饰,不情绪化,简洁和严谨的比例是被赞颂的。而在浪漫的价值标准中,感官的愉悦和丰富的体验才最重要。这两种文化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现代社会推崇理性的思考和功用。即便想要美感,也常常是在古典的认知上套一个浪漫的外壳。正是这样的分离,导致了科技与人性的分离。创造工具的人没有全心投入,而只是去制作一个精确的仪器。使用工具的人感受不到工具的美,只是急迫地想解决一个特别的问题。

而良质正式一种超越浪漫与古典的认知,将人与科技融合在一起的东西。


什么是良质?

按照斐德洛的想法,良质无法被定义。良质是万物本源,一旦开始定义它,就只能看到它的局部。但是一旦开始谈论良质,不定义它,就如同隔空瘙痒,实在难以进行解读。所以我选择片面地根据良质作为真理本身以及我的个人经验进行解读。

我觉得良质就是主体遇到客体的那一刻,对于客体进行认知产生的种种反应。这种主客观的一体性,也就是良质最纯粹的状态。简单地来说,就是实现物我两忘的境地。任何关于技艺的活,无论是雕塑木匠还是对于科学的探索,做到极致,都是对一种”道“或者”禅“的探索。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在我眼里就是一种有良质的存在。


如何达到良质

作者提出了很多角度不同接近良质的探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三种心。

  • 平静的心
    做任何工作之前,保持一颗平静的心都是基础。只有内心平静,才能察觉到良质的存在。因此想要具有鉴赏力,了解如何完成高级的工作,体会和工作融为一体的感觉,就要培养内心的宁静。
  • 关心
    一旦真正投入了工作之中,其实也就是关心自己的工作。这也是关心真正的意义——对工作产生认同感。很多人参与了工作,却并不关心它,只是抱着将事情做完的疏离态度去做事,也就无法看到关心的另一面——良质。而一个技术人员的好坏,就取决于在良质的基础上辨别好坏的能力,这样的能力,离不开对于工作本身的关心。
  • 进取心
    其实我很喜欢进取心这个词,希腊人把这个叫做热忱。其实也就是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一个具有进取心的人,就如同知道生命这辆火车的方向,它不一定是一直往一个方向运行,但它一直是在前进的。但是这里的进取心,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么强大的这份心,而是一种对于生活中事物的全然接受并且对于卓越的一种追求。


一些主题之外的读后感:

  • 关于思维的进阶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惊叹于作者对于一些现象精妙的比喻,比如结晶过程,思维的小刀,组成世界的沙子。比喻其实就是同时看到两个事物的本质,并且把它们相连起来的过程。为什么看完之后常常会有一种拍案叫绝的感觉,是因为我从来没有从那个角度来思考过这件事物。
    这也是高阶思维与低阶思维的差异吧。高阶思维看本质与周遭的关系,并且进行总结归纳,低阶思维只看这个事实,将一个物品就当做物品去看。

  • 如何认知这个世界
    如果把世界比作一个巨大的沙丘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是手中捧起了一堆沙子,然后把它叫做世界。这涉及到了两个选择的过程,一个是如何去选择事实进行观看,一个是如何去选择观看的方式。一旦意识到认知的过程都需要经历这两道加工,就能明白平时看到的东西有多么片面。而增加对于事实的选择权,增加观看的方式(思维小刀的切分方式)也就是增加自己对于世界丰富性的理解。

  • 关于”自我“的差异
    之前听Google的一个设计师分享过设计中需要避免的一件事就是ego。在这本书里也提到了两种不同的爬山方式——也可以认为是在生活中两种不同的前进模式。一种是以己为荣型(自私),需要进行不停地对更高的目标征服来建立自己的自信;另外一种是对于某种神圣的心悦诚服(无私),让某种更为神圣的目标融入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对于身体极限的超越。

    表面上看起来,这两种都是进取心的体现,两者都为了实现一个更高的目标而努力。然而前一种自私型选手谈论的常常是别的事或者别的地方。因为他们一旦征服了这个地方,就有下一个目标在等待。这种虚幻的胜利带来的后果是,这一类人需要一再证明自己而永远无法享受此时此地的快乐。


最后分享一段让我内心充满情绪却无法言表的话:

大海寒冷湛蓝,很奇怪,却让我有绝望的感觉。住在海边的人永远不会了解海洋对于住在内陆的人的意义—-它代表了如此遥远而庞大的梦想,虽然就在眼前,但是在最深的潜意识里,你却看不见它。当他们到达海洋的时候,将意识与潜意识的梦境相比较,就会感到挫败。他们走了这么远的路,却到达了一个永远无法探知深度的神秘之处。它是一切的源头。

Proudly powered by Hexo and Theme by Hacker
© 2018 Ellen 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