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n Design

成长中的设计师,希望可以记录自己的思考,锻炼对于艺术、科技、设计的感知力。

When Nietzche Wept

当尼采哭泣

读完这本书,大脑处于一种恍惚的状态,经常在生活中遇到一件事,就忍不住开始思考书中类似的情节。针针见血。很多我大脑中没有成行的世界观,关于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孤独和意义,这本书里都顺着情节的展开,有着相当精彩且让人有共鸣的回应。

亚龙在这本书里,变身成十九世纪著名的医学家布雷尔医生,以帮助尼采治疗绝望的名义,和尼采展开了一场场思辨人性的对话,最后在尼采的帮助下实现了自我拯救。探索精神世界,需要极大的勇气。能被认识到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能被认识到的欲望与真实的欲望之间,有着瀑布般的断档。即使鼓足勇气纵身一跃,如果着陆不当,也可能误入歧途。

书中的布雷尔医生睿智优秀,一个典型的功成名就的中年人,私下却饱受对女病人的情欲之苦,并且充满了对衰老的恐惧。就如同一场典型的中年危机,既不是希望无限的青年时代,也不是年华已逝的老年期。中年,一个不上不下的年龄段,放眼望去,前面所有的路都是下坡路,再往回看,却发现自己在过去做出了一个又一个身不由己的决定。布雷尔本想以此作为诱饵,通过获取尼采的信任,帮助尼采也进行同样程度的自我暴露,然而却在阐述的过程中,假戏真做,开始一点点享受尼采对他精神世界的引领,一步步深入地剖析自己的内心,并且和自己进行和解。

年初的时候,看到一个朋友写的年终总结,有一句话是“人啊,做什么事都需要有点自己的特色”。后来在看书的过程中对“成为你自己”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人,实在是太容易躲在习俗、舆论、责任、家庭的身后,去做出一些“符合规范“的决定了。偶尔深夜中,有一些不如意的忧伤如吉光片羽般浮现,发上一两个朋友圈,或者出门喝一杯小酒,第二天醒来又是一条为生计奔波的好汉。道德、责任、奋斗、善良、上进和忠诚,这些庞大的的词汇太容易成为思考的屏障,包裹着人一路无知地向前。

是要有多么难,人才能明白,生命是一次性的礼物。而把生命的设计权拱手相让于他人,又有多么可惜。就好像,你坐在一个富矿之上,却因为听说别处有一个宝库,而走上了漫漫寻宝路。“你必须在慰藉与真理的探究之间做出抉择”,书中的尼采说。但其实我们一直在做抉择,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从事什么职业,把时间花在哪里,在哪个城市,都是从基本价值观延伸出来的决定,决定着你未来的道路。每一个经过思考的选择都在表达自我,同时又塑造自我。成为自己,就是通过了解自己的欲求,明白自己的限制,然而去做那些能够真正成就自己的事。正如布雷尔永远无法向尼采那样长久地忍受孤独,将生命奉献给真理。尼采也无法向布雷尔那样去享受一个温暖的家庭和固定的生活模式。这样一种区隔,才真正意味着两个人都成为了自己的存在。我尊重两者经过思考后的选择。一个人的精神,是由他的选择所构建的。

然而即便意识到这些,了解自我,仍然是一件既需要勇气,又需要技巧的事。不仅是因为一路上的路障实在太迷人,(轻松的选择,众人肯定的目光)还因为人性本身的强大的移情技能。故事进行到后半程,布雷尔医生发现,自己对于女病人身体的疯狂的渴望,其实是来自于他自己添加的意义,与欲望对象本身无关。这些意义包括了,他对于生活现状的厌倦、热情、奥秘、竞争中笃定的胜利、唯一的爱、保护与救赎避免于衰老。当意义被一层一层剥除,直到欲望的对象停止代表欲望的对象自己,他才意识到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莎乐美之于尼采、女病人之于布雷尔,包括我们的欲望对象之于我们,都是一种同样移情和被移情的关系。太多的亲密关系,无非是将心中的想象投射到对方身上的过程,对方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不爱你,我只是喜欢我爱你带给我的感觉。这些交往给了我们一个盾牌,可以免去面对内心深处恐惧的折磨。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享受精神的孤独,也不是每个人都享受自由独立与不确定性一样。尽管我坚信,精神的独立性是任何一段关系的基石。“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系。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只有当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可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只有在那个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去关心另一个存在的增长。”我是如此同意这一段话。人其实本身是不需要另一半的,而正是这种随时都可以分开的能力,才赋予了”在一起“这件事独一无二的意义。

而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的关系:独立的存在,一同追求某种更有趣的东西,并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度过一生,最后”死得其所”。

Proudly powered by Hexo and Theme by Hacker
© 2018 Ellen 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