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认识荒木经惟是因为他的情色作品,被绳缚的年轻女性,裸露的肉体,一些挑战大众接受尺度的内容。这几天在准备去东京的旅行,想着跟着荒木经惟的镜头来熟悉一下旅行目的地吧,于是翻开了《漫步东京》。读完了之后才发现,嗯,原来是一个内心戏繁多,天真又敏感的老头,总是在一些插科打诨之后突然冒出一些让人心中一惊的真理。比如“前方不远处耸立着的 六本木之丘 ,它应该是东京未来的墓碑吧,或可说是阳具;而东京这座都市正是存在于坟墓与阳具之间——我说笑的”;再比如:“城市仍必须保留些许乡村的要素,否则就只是个人工的主题乐园了”;“人生何必匆匆忙忙,我们就悠闲地走下去吧。”
摄影师在现场
荒木的照片给我一种摄影师在现场的感觉。太多的作品,摄影师都是隐藏在照片的后面,用自己的视角记录下环境与事件本身。那种刻意营造出来的疏离感,和规整的九宫格构图,让人感到一阵森冷。
然而荒木不一样,他大大方方地存在在少女回眸的眼神里。顺着少女的眼神,你发觉,“诶,似乎还有另外一个人站在前面“。被摄主体和摄影师之间那种放松亲昵的关系,打破了照片中的第四堵墙——观众得以看到摄影中的世界,感受到按下快门那刹那的心情。
这就是东京的街头啊,骑着单轮车的少女,笑嘻嘻地看着举着相机的老头按下快门。旁边有对这一切暗流汹涌一无所知的路人经过。看上去是一个阳光很好的午后,配合着美女的笑脸,构图什么的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了。第一眼就被女生的眼神吸引,然后和她对视,想到彼时彼刻的她应该正在和荒木散步吧。
我认为拍人的要义:就是拍下那一刹那真实的心情;无论是急着赶公交车的上班族,还是悠闲地逛商场的老太太,焦灼地等待成绩的学生,每一个镜头下的人都是独立而丰富的个体。而可以让拍摄对象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心情交给镜头,就要看一个摄影师的功力。拘谨的微笑,似是而非的眼神,可能在营造某些微妙的场景上有效果,但是作为日常的街头摄影,总会让人有种抽离感。荒木镜头的神奇之处,就是把拍摄这样一个单方面的行为,变成一场放松的对话吧。
本地人的视角
我一直觉得,对于设计来说,最有意思的一点在于“interpretation(阐释,理解)”,通过和用户的对话,去理解他们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同样的一段话,会因为设计师不同的背景和经验而带来不同的影响。而对于摄影来说也一样。同样的城市,类似的街道,因为摄影师视角的不同,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情。照片是摄影师个人经历结合当下思考的展示。
看《漫步东京》荒木经惟作品浅谈 的时候,接触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外乡人“和”本地人“的视角差异。于是我开始思考,本地人的视角是什么样的呢?撇开先入为主的概念,荒木的照片一看上去就像是本地人的照片,那些街道,小巷子,都像是他平常就会出没的地方,就算高楼大厦也看上去和他蛮熟络的。
能带来熟悉感的,第一是照片中的人吧。荒木的照片里的专注点,大部分都是人。正面的人像,直接就带来一种非常立体的体验。侧面或者背影,能够通过移动的步伐,轮廓,光影感受到人物拍照时的情绪。因为是本地人,所以会更加关注身边的人的状态,而不是被各种新奇的建筑物迷乱了视线。
还是同一个少女
少女走在街道上
第二大概是各种各样的”随意“的细节吧。因为长期生活在其中,宏大叙事反而显得抽离而刻意,所以不如来关注一些身边的平淡细节。街道上的装置艺术、转角的二手店铺,公园中的野猫,池塘中的水晕(好像少女的酥胸)什么都可以入画,只要足够有趣就好了。就是这样,不带任何窥探地真实记录,才让人通过他的镜头看到了一个平凡而真实的东京。
车展中等待的人们
公园中的小池塘
有人觉得荒木经惟是个老顽童,我觉得他其实就是一个天生的悲观者,早已了然这世间的美好都是以消逝作为最终结局。有人觉得他热爱生活,我觉得他是明白这一切无法逆转,所以才可以畅快地游戏人间。而少女和孩子,正是美好的巅峰,离枯萎有着最遥远的距离。
既然匆忙地走,和悠闲地走,终点都是一样,那何不慢慢前行呢?而照片,就是路上各个刹那最真实而永恒的记录啊。